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工业上楼”如何更好“向空中要效益”?
时间:2025-07-16 16:36 点击次数:70

  “工业上楼”就是将传统扁平式厂房汇聚到现代化产业楼宇中,形成垂直化的空间形态,让企业在楼内开展工业生产。在制造业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语境下,推动优质产业项目向“楼上”聚集,无疑是突破土地约束、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的一招妙棋。

  过去两个多月里,瓴川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瓴川智能”)的工程师团队成功装配并交付了10余台全自动过滤仪,客户覆盖北京、上海、江苏及山东省内的多家实验室。

  就在不久前,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真精密仪器”)也传来捷报:其自主研发的原子力显微镜已成功交付给探生科技、东北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客户,实现国产原子力显微镜在多领域应用场景的全面落地。

  尽管应用场景各有侧重,但上述两家企业有个显著的共同点——从研发设计到装配调试的全流程均在现代化产业楼宇中完成。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越来越多含新量高、含金量大的优质产业项目,正加速向“楼上”集聚。

  在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一栋建筑的18楼,瓴川智能的工程师们正加紧装配由某实验室定制的自动溶液配制工作站。这里看不到标准化流水线的机械重复,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师们穿梭于装配平台之间,将各个自研功能模块嵌入仪器设备,并进行调试确认。

  “这台设备集成了精准加液、pH自动调节、自动过滤、自动灌装、自动贴标等功能,可实现液相色谱实验室的流动相自动配制,为客户提高近一倍的分析效率。”瓴川智能总经理苏浩然告诉记者。

  该公司将17楼和18楼打造为集研发生产、成果展示、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生物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实验室整体服务方案,目前已研发推出全自动pH监控调节仪、全自动过滤仪等10余款设备。

  “研发与生产就在楼上楼下,沟通协作更加便捷,大幅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落地的周期。”苏浩然说。

  向“楼上”集聚,同样为致真精密仪器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的提质增效提供助力。今年4月,由致线平方米高端仪器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在崂山区昌盛新兴产业园启用。该基地为一栋多层楼宇,集研发、生产、仓储、办公于一体,配备有指标领先的磁学测试实验室、微纳表征中心及智能化生产线,有力推动了磁测量设备、原子力显微镜等产线建设与投产。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山东省瞪羚企业,致真精密仪器近年来先后研发推出自旋测试多功能克尔显微镜、工业级晶圆磁光克尔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等产品,在高端仪器设备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每台设备的装配都涉及几十道工序,根据客户诉求,同一类型设备的参数也各有不同,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的工程师们需要随时交流。”致真精密仪器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张学莹指着一台正在装配调试的原子力显微镜介绍,该设备的系统涉及光学、电学、机械、软件等多个模块,研发团队在3楼完成设计优化后,立刻就能下楼与生产部门同步调整装配方案,大大缩短了产品交付时间。

  企业将研发、生产、测试、办公等多个环节置于同一栋楼宇,不仅实现了各环节间的高效协同,更可以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正加速实现“垂直生长”。比如,6月14日开园的东华软件全国副中心产业园以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为特色,采取“工业上楼”模式,布局有东华云都总部、东华鹏霄服务器一体机总部及生产总部基地、AI智算中心、孵化基地等。

  据东华软件高级副总裁、东华云都总裁董玉锁介绍,该项目设计厂房总面积2万平方米,上下共分5层,真正实现“工业厂房”从独立企业园区到产业集群的质变,在同样土地面积上创造成倍数增加的产值。“比如,我们所布局的AI产线平方米,可在楼宇内生产AI一体机等产品;信创产线平方米,可在楼宇内生产服务器、电脑等产品,年产能达8万台(套)。”董玉锁说。

  更早时,5月31日,崂山区另一处“工业上楼”项目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在承重、层高、柱距等方面精心设计,可满足企业各方面生产需求。”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招商总监谭文静介绍,园区目前已吸引天目山药业、三源泰科、模拟医学等30余家企业入驻,涉及生物医药、康复辅具、高端医疗器械等优质产业,预计到2027年,园区使用率将达到90%以上。

  位于株洲路片区的好美智谷产业园项目7月竣工。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具备大层高、大荷载、大面宽、大开间特点,可充分满足高端制造产业办公、研发和生产需要。项目启用后,将成为人工智能软硬件、微电子、医疗器械、精密制造等产业板块的高端载体,助力企业从“单一生产”向“生态融合”加快转型。

  顾名思义,“工业上楼”就是将传统扁平式厂房汇聚到现代化产业楼宇中,形成垂直化的空间形态,让企业在楼内开展工业生产。在制造业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语境下,推动优质产业项目向“楼上”聚集,无疑是突破土地约束、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的一招妙棋,有助于产业价值在垂直空间持续释放。

  作为山东省内较早布局“工业上楼”的区市之一,崂山区于2023年便发布了《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工作的指导标准和政策措施》,包含产业导向、建设标准、支持政策等8方面内容,系统提供了土地、规划、产业扶持等五大领域惠企政策。在此推动下,已有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成功实施“工业上楼”,累计新增工业载体超60万平方米。

  不过,当前的“工业上楼”实践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正如记者在采访中所了解到的,崂山区的“工业上楼”项目目前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医药、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相比之下,一些需要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的项目,距离“向空中要效益”尚需时日。

  业内人士期待,随着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专业载体加速建设,能够推动更多类型、更大体量的优质产业项目安心“上楼”,真正释放垂直空间的巨大潜能,在加速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高效协同生态的同时,推动产业质效“更上层楼”。

Copyright © 2025 欧陆娱乐 - 优质平台服务,注册畅通无阻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